11月21、22日晚7點,我院“立德修身,誠信為本”主題講座分兩批次先後在涵虛樓B多1教室舉行,周荷初教授應邀為我院學子主講“立德修身,止于至善――《大學》的‘三綱領’和‘八條目’”。我院黨總支書記李福英、副書記王永啟、關工委副主任譚堅莅臨講座現場。講座分别由黃敬茹老師、柏翀老師主持。我院2017級500餘名學生聆聽講座。
講座中,周荷初教授将《大學》中的經典分為七個部分跟同學們進行解讀,通過對南宋大儒朱熹給《大學》作注解而進入話題。對于“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他着重解釋了兩個“明”字的含義,對于“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周教授表示,知止是要找準自己的位置,并通過後羿與夏娃的故事闡述了“隻有身心安甯才能全面思考問題,找準目标”的道理。對于“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也。”周教授強調學習的關鍵是本末、始終及先後,并舉實例予以說明。對于“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修身,修身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即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這就是八條目。周教授通過國學大師陳演恪與他的兩個學生金應熙和劉節的故事對比,強調了道德修養的重要性。
周教授以國學入門之書《大學》的經綸部分為中心話題,結合南宋大儒朱熹的《大學章句》,從處事經驗和人生勵志的角度出發,闡述其中的核心理念,以及先秦儒家安身立命的原則和方法,以古今的典型案例加以印證,籍此幫助學生正确理解了《大學》這部傳世經典中蘊涵的道德思想和人生智慧,讓我院學子從中獲得做人、求學、立業等方面的借鑒與啟迪,從而更好的感受生命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