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首次獲國家社科基金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研究重大專項立項公布
發布時間:2024-12-27 責任編輯:姜惠芬 來源: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

近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發布了2024年國家社科基金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研究專項立項公布,我校劉沛林教授作為首席專家主持的《數字化賦能文化遺産保護的方法與路徑研究》成功獲批立項。2024年國家社科基金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研究專項參照重大項目管理模式實施,每項資助金額60至80萬元。這是我校在文化與科技融合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學校在文化遺産保護與數字化研究領域邁上新台階。
劉沛林教授是我校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的領軍人物,長期緻力于文化遺産數字化保護研究。2017年至2022年,他擔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項目《曆史文化村鎮數字化保護的理論、方法與應用研究》首席專家,主持并完成國家自科基金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共計7項,研究成果受到廣泛認可,為推動文化遺産保護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數字化賦能文化遺産保護的方法與路徑研究》項目聚焦數字化賦能文化遺産保護的理論與實踐,文化遺産保護的基因挖掘與核心價值傳遞、數字化保護的方法與技術體系、實踐路徑與過程,以及風險防控與政策保障等五個維度開展系統性研究,共分解為理論探讨、内涵表達、技術方法、實踐路徑和風險管控五個子課題,分别由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陳富龍研究員、我校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李方敏教授、中南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謝旭斌教授、我校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詹琳副教授和我校藝術設計學院黃佳副教授擔任子課題研究方向負責人。
學校黨委、行政高度重視高水平科研項目的示範引領作用,深入推進“有組織科研”,牢牢把握快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以高水平項目為抓手推動内涵式發展。學校科技處積極搭建科研平台,優化資源配置,組建學科交叉融合團隊,強化科研文化建設,為科研事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動力。此次項目的獲批,不僅彰顯了我校在文化遺産數字化保護領域的研究實力,也為學校科研事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學校将繼續以高水平科研項目為抓手,以文化和科技融合為切入點,服務國家文化戰略需求,助力我國文化遺産保護事業邁向新高度。